公司动态
分析中国的方便面的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
阅读:2709 发布时间:2012-2-28
像华丰、龙丰、南街村、天方、科迪、雪洋、熊毅武、幸运等这些企业在康师傅进入大陆前有很多本土企业已经有很大的*。这些企业在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上都占有优势。可为什么现在都不如康师傅?笔者认为差异主要在经营方式。
本土企业是在打猎式经营企业。今年销这个产品,明年推广另外一个产品,甚至一年推广几个产品。销量只能对当年的业绩做贡献,对品牌建设形成不了任何沉淀。就像打猎,每次出门不知道会碰上什么,也不知道能打到什么。碰到兔子打兔子,碰到老虎打老虎,运气不好可能是空手而归。每一天在疲惫的奔波,但只能维持生存问题。
2010年就是值得记录的一年,方便面进入中国四十年,值得记录的年份并不多。这一年方便面行业真正实现了从感性竞争向理性竞争的转变;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转变;从低价产品向物有所值产品转变;从品类竞争向品类创新的转变;从压榨价值向创造价值的转变;从打猎式经营向种树式经营的转变。
一、从感性竞争向理性竞争的转变;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转变。
2003年前只要想做方便面,你就能*,而且净利保持在10%以上。2003年到2008年整个行业经历了两次感性的、充分的价格战,一次是华龙六丁目发起的零售0.5元产品价格战;一次是今野拉面、大骨面、金装思圆、福满多、味之家一元产品价格战。两次残酷的价格战血拼之后,尽管实现了产业集中,行业前几名企业规模也得到了壮大,但也把方便面行业带入微利或无利经营状态。康师傅92年推出红烧牛肉面,方便面进入一元面时代;本土企业直到2005年才*进入一元面时代,比康师傅整整晚了13年。本土企业在一元面升级1.5元产品失败后,把不*的罪魁祸首指向康师傅的福满多系列。期望康师傅放弃福满多系列,让出市场空间供本土企业发展。焦灼之心可以理解,可这种期盼就像拳击台上拳手对决,甲打不过乙,所以甲说:你只能一个拳头对我两个拳头。问题是这样打还叫公平比赛吗?把自己企业的生死和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康师傅坚守行业老大责任,让出市场空间的想法是非常不现实的。竞争是残酷的,市场竞争更加残酷。同样的竞争环境,康师傅为什么能*,高速度发展?这才是本土企业需要思考的。
方便面是方便食品的代名词,方便面行业是个伟大的行业,同时也是一个悲哀的行业。这么多年,这么多企业、这么多行业人士把这么好的产品做成“就是这个味,就是这个价!(低价)”的产品。河南东方集团,方便面生产线这一切都是感性竞争的结果。市场让更多的方便面企业明白了,从来没有救世主,能救你的是你自己。也明白了,产品没有定位,企业在行业就没有地位。2010年下半年各个企业从感性竞争恢复到理性竞争,放弃价格战主动在产品价值上发力,在产品创新和升级上做文章。统一推广老坛酸菜,今麦郎推广上品,白象推广精炖大骨,斯美特推出粉面搭档,国华推广河南烩面。这些产品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特色,其次在定价上不再跟随康师傅,像今麦郎上品和斯美特思圆粉面搭档桶面零售价4元,国华烩面袋面零售2.5元。这些企业通过产品创新,不但让消费者知道,原来方便面也可以这么美味,方便面也可以做到物有所值。同时这些企业不但找到了定位,也找到了感觉,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发展的方法和希望。
二、从品类竞争向品类创新的转变;从低价产品向物有所值产品转变;
中国的企业缺乏创新,方便面行业更缺乏创新。整个行业所有产品,从口味到规格你都能隐隐约约发现康师傅的影子。多年来形成了康师傅吃肉,其它企业喝汤的格局。康师傅做油炸方便面、其它企业也跟着做油炸方便面、康师傅做红烧牛肉面,其它企业也跟着做红烧牛肉面。产品的同质化是价格战的根源。这就是为什么康师傅可以赚取高额利润,其它企业却微利或无利经营的根本原因。2010年觉醒的本土企业使这种局面得到改观。
沉寂多年的统一在口味上创新,推出老坛酸菜口味,2010年取得骄人的增长率,引发了产品品牌带动企业品牌的思考。同时也激发了油炸面新的增长点。方便面生产线今麦郎A区麦场、白象的优麦良品、顶立的东道煮,康师傅的银丝面用业绩证明了非油炸也能成为增长的蓝海。做速冻食品的思念、三全、湾仔码头推出冷冻面,每份定价在4-15元,直接切入市场,获得非常高的市场认可,品类切割让消费者在购买方便面时有了更多的选择,是方便面不再局限于油炸工艺。同时也让长期做油炸方便面的企业醒悟:原来方便面可以这么做,这么卖,这么吃!
三、从压榨价值向创造价值的转变。
有人问我喜欢什么样的供应商?我说:喜欢创造价值的供应商,而不是简单的把原料采购给我们的供应商。方便面行业绝大多数企业是用原料的价值*,而不是用创造的价值*。这么多年方便面的创新一直在料包、面块、包装形式上调整,由于没有质的突破,价格战应运而起。由于价格战各个企业处于微利或无利经营状态。为保证企业发展,方便面制造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向下游企业压榨价值:通过招标降低原材料成本。久而久之方便面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都处于微利或无利经营状态。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减少研发和创新的投入。导致的结果就是产品升级跟不上消费升级,消费者“被迫减少对方便面的消费”。
2010年随着方便面企业产品升级和创新步伐的加快,方便面生产线(一元面本土企业追赶康师傅用了13年,而这轮的产品升级半年之内已经雏形初现。)盈利模式也由压榨价值逐渐向创造价值转变。
四、从打猎式经营向种树式经营的转变。
康师傅进入大陆前有很多本土企业已经有很大的*。像华丰、龙丰、南街村、天方、科迪、雪洋、熊毅武、幸运等。这些企业在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上都占有优势。可为什么现在都不如康师傅?笔者认为差异主要在经营方式。
本土企业是在打猎式经营企业。今年销这个产品,明年推广另外一个产品,甚至一年推广几个产品。销量只能对当年的业绩做贡献,对品牌建设形成不了任何沉淀。就像打猎,每次出门不知道会碰上什么,也不知道能打到什么。碰到兔子打兔子,碰到老虎打老虎,运气不好可能是空手而归。每一天在疲惫的奔波,但只能维持生存问题。
康师傅是在用种树的方式经营企业。从92年开始持续在推广红烧牛肉面,经营康师傅品牌。就像种树,选好种子,选好地,种下,然后精心施肥、浇水,树长得足够高,能够得到足够多的阳光雨露,就可以享受它的果实了。
2010年zui大的变化是本土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。今麦郎持续在推广上品,白象在大力度推广精炖大骨,统一在全国全面推广老坛酸菜,斯美特在持续推广思圆,国华在持续推广河南烩面。品牌、产品、费用的聚焦和持续才有这些本土企业今天的业绩。2010年整个行业增长量不乐观,但本土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预示着方便面有着充满希望的明天。
2010年随着方便面企业产品升级和创新步伐的加快,(一元面本土企业追赶康师傅用了13年,而这轮的产品升级半年之内已经雏形初现。)盈利模式也由压榨价值逐渐向创造价值转变方便面生产线。
本土企业是在打猎式经营企业。今年销这个产品,明年推广另外一个产品,甚至一年推广几个产品。销量只能对当年的业绩做贡献,对品牌建设形成不了任何沉淀。就像打猎,每次出门不知道会碰上什么,也不知道能打到什么。碰到兔子打兔子,碰到老虎打老虎,运气不好可能是空手而归。每一天在疲惫的奔波,但只能维持生存问题。
2010年就是值得记录的一年,方便面进入中国四十年,值得记录的年份并不多。这一年方便面行业真正实现了从感性竞争向理性竞争的转变;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转变;从低价产品向物有所值产品转变;从品类竞争向品类创新的转变;从压榨价值向创造价值的转变;从打猎式经营向种树式经营的转变。
一、从感性竞争向理性竞争的转变;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转变。
2003年前只要想做方便面,你就能*,而且净利保持在10%以上。2003年到2008年整个行业经历了两次感性的、充分的价格战,一次是华龙六丁目发起的零售0.5元产品价格战;一次是今野拉面、大骨面、金装思圆、福满多、味之家一元产品价格战。两次残酷的价格战血拼之后,尽管实现了产业集中,行业前几名企业规模也得到了壮大,但也把方便面行业带入微利或无利经营状态。康师傅92年推出红烧牛肉面,方便面进入一元面时代;本土企业直到2005年才*进入一元面时代,比康师傅整整晚了13年。本土企业在一元面升级1.5元产品失败后,把不*的罪魁祸首指向康师傅的福满多系列。期望康师傅放弃福满多系列,让出市场空间供本土企业发展。焦灼之心可以理解,可这种期盼就像拳击台上拳手对决,甲打不过乙,所以甲说:你只能一个拳头对我两个拳头。问题是这样打还叫公平比赛吗?把自己企业的生死和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康师傅坚守行业老大责任,让出市场空间的想法是非常不现实的。竞争是残酷的,市场竞争更加残酷。同样的竞争环境,康师傅为什么能*,高速度发展?这才是本土企业需要思考的。
方便面是方便食品的代名词,方便面行业是个伟大的行业,同时也是一个悲哀的行业。这么多年,这么多企业、这么多行业人士把这么好的产品做成“就是这个味,就是这个价!(低价)”的产品。河南东方集团,方便面生产线这一切都是感性竞争的结果。市场让更多的方便面企业明白了,从来没有救世主,能救你的是你自己。也明白了,产品没有定位,企业在行业就没有地位。2010年下半年各个企业从感性竞争恢复到理性竞争,放弃价格战主动在产品价值上发力,在产品创新和升级上做文章。统一推广老坛酸菜,今麦郎推广上品,白象推广精炖大骨,斯美特推出粉面搭档,国华推广河南烩面。这些产品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特色,其次在定价上不再跟随康师傅,像今麦郎上品和斯美特思圆粉面搭档桶面零售价4元,国华烩面袋面零售2.5元。这些企业通过产品创新,不但让消费者知道,原来方便面也可以这么美味,方便面也可以做到物有所值。同时这些企业不但找到了定位,也找到了感觉,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发展的方法和希望。
二、从品类竞争向品类创新的转变;从低价产品向物有所值产品转变;
中国的企业缺乏创新,方便面行业更缺乏创新。整个行业所有产品,从口味到规格你都能隐隐约约发现康师傅的影子。多年来形成了康师傅吃肉,其它企业喝汤的格局。康师傅做油炸方便面、其它企业也跟着做油炸方便面、康师傅做红烧牛肉面,其它企业也跟着做红烧牛肉面。产品的同质化是价格战的根源。这就是为什么康师傅可以赚取高额利润,其它企业却微利或无利经营的根本原因。2010年觉醒的本土企业使这种局面得到改观。
沉寂多年的统一在口味上创新,推出老坛酸菜口味,2010年取得骄人的增长率,引发了产品品牌带动企业品牌的思考。同时也激发了油炸面新的增长点。方便面生产线今麦郎A区麦场、白象的优麦良品、顶立的东道煮,康师傅的银丝面用业绩证明了非油炸也能成为增长的蓝海。做速冻食品的思念、三全、湾仔码头推出冷冻面,每份定价在4-15元,直接切入市场,获得非常高的市场认可,品类切割让消费者在购买方便面时有了更多的选择,是方便面不再局限于油炸工艺。同时也让长期做油炸方便面的企业醒悟:原来方便面可以这么做,这么卖,这么吃!
三、从压榨价值向创造价值的转变。
有人问我喜欢什么样的供应商?我说:喜欢创造价值的供应商,而不是简单的把原料采购给我们的供应商。方便面行业绝大多数企业是用原料的价值*,而不是用创造的价值*。这么多年方便面的创新一直在料包、面块、包装形式上调整,由于没有质的突破,价格战应运而起。由于价格战各个企业处于微利或无利经营状态。为保证企业发展,方便面制造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向下游企业压榨价值:通过招标降低原材料成本。久而久之方便面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都处于微利或无利经营状态。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减少研发和创新的投入。导致的结果就是产品升级跟不上消费升级,消费者“被迫减少对方便面的消费”。
2010年随着方便面企业产品升级和创新步伐的加快,方便面生产线(一元面本土企业追赶康师傅用了13年,而这轮的产品升级半年之内已经雏形初现。)盈利模式也由压榨价值逐渐向创造价值转变。
四、从打猎式经营向种树式经营的转变。
康师傅进入大陆前有很多本土企业已经有很大的*。像华丰、龙丰、南街村、天方、科迪、雪洋、熊毅武、幸运等。这些企业在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上都占有优势。可为什么现在都不如康师傅?笔者认为差异主要在经营方式。
本土企业是在打猎式经营企业。今年销这个产品,明年推广另外一个产品,甚至一年推广几个产品。销量只能对当年的业绩做贡献,对品牌建设形成不了任何沉淀。就像打猎,每次出门不知道会碰上什么,也不知道能打到什么。碰到兔子打兔子,碰到老虎打老虎,运气不好可能是空手而归。每一天在疲惫的奔波,但只能维持生存问题。
康师傅是在用种树的方式经营企业。从92年开始持续在推广红烧牛肉面,经营康师傅品牌。就像种树,选好种子,选好地,种下,然后精心施肥、浇水,树长得足够高,能够得到足够多的阳光雨露,就可以享受它的果实了。
2010年zui大的变化是本土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。今麦郎持续在推广上品,白象在大力度推广精炖大骨,统一在全国全面推广老坛酸菜,斯美特在持续推广思圆,国华在持续推广河南烩面。品牌、产品、费用的聚焦和持续才有这些本土企业今天的业绩。2010年整个行业增长量不乐观,但本土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预示着方便面有着充满希望的明天。
2010年随着方便面企业产品升级和创新步伐的加快,(一元面本土企业追赶康师傅用了13年,而这轮的产品升级半年之内已经雏形初现。)盈利模式也由压榨价值逐渐向创造价值转变方便面生产线。